(原标题:一砖一石,留下历史的印迹|文物修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 唐浩莹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利用砖石来建造房屋、城墙、陵墓等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中砖和石材的使用,既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为传统建筑文化谱写了精彩的篇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苏州虎丘塔:给中国版“比萨斜塔”做“保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苏东坡有言:“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位于苏州市西北郊的云岩寺内,是一座七层八角形、以砖结构为主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它建于五代后周至北宋建隆二年,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明代以来,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虎丘塔塔体倾斜,倾斜角度为3度,故被称之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1953 年,虎丘塔发生局部坍塌,苏州市政府随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勘查,并开始了以刘敦桢先生为主的抢修加固方案研究。为了稳固宝塔,此次修复中用钢筋混凝土在塔身每层加三道箍筋进行加固。
第一次修复前塔身出现裂缝
第一次修复前塔顶出现大洞
第一次修复时的全景
第一次修复中对钢箍进行衔接
第一次修复中塔身平座处箍筋加固
第一次修复中塔身倚柱处箍筋加固
第一次修复后的全貌
但是,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塔身后,实际上是增加了塔身的重量,原有的地基基础承载能力和平衡状态就出现了问题
因此,虎丘塔的第二次大修,主要是对地基进行加固。通过“围桩、钻孔注浆、壳体工程、塔墩换砖”一套系统的组合拳为虎丘塔打造了坚固的人工基础,使虎丘塔的地基沉降和塔体倾斜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第二次修复中围桩顶部圈梁钢筋网
第二次修复中围桩钢筋笼
第二次修复中塔外钻孔注浆和塔内回廊注浆
第二次修复中塔墩内配置钢筋加固
第二次修复中塔基下的壳体钢筋
第二次修复中壳体基础与塔身的衔接处
第二次修复后的全貌
“第二次大修结束后,我们平时也会进行一些维护,但毕竟经历了二十多年,一些新问题开始出现。”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马振�ニ怠�
在第二次大修之后的二十多年里,虎丘塔的木结构塔檐逐渐被摧毁,宝塔失去了外面的遮掩物,加上长期日晒雨淋,出现了塔体渗水、粉刷剥落、植物丛生、局部风化等严重现象。
第三次修复前塔顶覆瓦渗水、脱落
第三次修复前塔山裂纹
第三次修复前砖体裂纹
第三次修复前杂草丛生
2011 年,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委托专业单位编制《苏州云岩寺塔保养维修方案》,经多轮论证完善后获国家文物局审核通过。虎丘塔迎来了第三次大修,这也是虎丘塔的首次大规模保养性维修。
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工程部主任胡海光介绍说:“与前两次的抢救性保护不同,今年的工程以全面保养维修为主,内容包括结构保养、塔体防水、构件防风化、防生物侵害等。”
2015 年 3 月 2 日,第三次大修工程正式启动。
首先是搭建脚手架。
根据文物保护和施工承重的需要,专家们在现场进行考察论证,形成了此次的脚手架手工方案:脚手架搭建高度为 42 米,考虑到维修中需要满足材料运输、人员行走、专家考察、测绘定点等多种需求,采用了横向五排的形式,上下坡度控制在45度以内。另外,为了使脚手架更加稳定,使用风绳拉住脚手架架体进行固定。经过 2 个多月的施工,整个脚手架工程于5月20日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了有关部门的验收。
第三次修复中搭建的脚手架全貌
脚手架工程通过验收后,接下来就是对虎丘塔进行全面的维护和整修。
由于虎丘塔塔顶常年没有维护过,因此表面风化严重,顶层混凝土顶起壳出现大量裂纹,覆�j发生严重锈蚀,并出现孔洞。维修人员先对塔顶进行清扫,对覆�j进行除锈处理并用新型化学粘合剂进行加固,同时对覆�j开裂混凝土部分进行修补,增加一道腰箍以防止顶层混凝土进一步风化、崩裂。另外,更换已经锈蚀的失去传导功能的塔顶避雷铜线,按照最新标准安装了新的防雷装置。
第三次修复中对塔顶进行清扫
第三次修复中对塔顶覆�j进行粘合
第三次修复中给覆�j上加一道金属箍
第三次修复中新接的避雷导线
塔顶维修完成后,维修人员从上至下逐层对虎丘塔进行整修。对风化的塔身进行清扫,对塔身裂缝、脱落的纸筋进行捻缝、修补,对破损的椅柱进行勾缝或新砌,对所有倚柱增涂两层防锈漆以防止倚柱内钢筋的进一步锈蚀。维修中还发现,三层以上的多数壶门部位出现漏筋问题,因此在施工中先对壶门进行木柱支撑,再进行全面修整。
第三次修复中清除塔身杂草
第三次修复中六层上新砌的倚柱
第三次修复中七层上勾勒倚柱缝
第三次修复中完成木柱支撑的壶门
本次维修工程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配合文物部门对虎丘塔进行一次全面的测绘工作。
“以前我们都是用传统的测量方法来进行塔身的实时监控,但测量是根据几个点来模拟判断虎丘塔的状态,有可能会出现几个点的相互关系没变,但其他地方掉砖未监测到的现象。”胡海光说。运用三维激光对虎丘塔进行扫描,可以精确地监控塔身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来保护古塔。
第三次修复中对虎丘塔进行测绘
在 2015 年 10 月 1 日“虎丘金秋庙会”前,塔体的维修工程全部结束。经过此次大修,虎丘塔的隐患根本排除,塔身整体防水、防风化能力显著提高,千年虎丘塔以一种新的姿态迎接了庙会的所有参观者。
第三次修复后的全貌
第三次维修工程的施工人员说:“我们完全有信心的是,这座古塔在今后的几百年中将能抵御自然风化以及地面沉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是不会有倒塌的危险的。”
河北赵州桥:“天下第一桥”进行全面“整容”
“水从碧云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元代诗人刘百熙曾写此对联盛赞赵州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圆弧敞肩石拱桥。
梁思成绘制的“河北赵县安济桥现状实测图”
赵州桥始建于隋朝,距今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它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漫长岁月,见证了民族的兴衰与演变。然而,再坚固的桥梁也抵挡不住上千年的风霜摧残。
历史上,赵州桥有过 8 次大修。最近一次大修,是在 1955~1956 年,也是赵州桥自诞生以来最全面、最彻底的一次修复。
关于这次修复,几十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1952 年 11 月,中央文化部派考察组赴赵县勘查赵州桥的现况并拟定整修方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赵州桥的毁损之处过多,如果不尽快修补,将会面临倒塌的风险。
赵州桥修复前
“修,一定得修!”这是当时所有人的一致想法,但是在怎么修、如何修的问题上,却出现了对立的观点。
当时,文化部考察组给出的修葺方针是:应该以极力保持赵州桥的旧观为主旨。只有风化残毁非常严重的石块才需要更换新的石料,古桥东侧的大券和小券倒塌的三道单券应该扶起栽按原式加铁榫重新修砌,而只对残破的券石更换新的石料。
“修旧如旧”对于赵州桥而言无疑是最好的保护方式。但是,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如果沿用古代工程技术预算非常大,会影响到农业和工业的生产。 更何况,赵州桥结构复杂、病害较多,并不是像陶器、瓷器、青铜器之类的小型文物简单缝缝补补就能搞定的,“垂危”的赵州桥也等不及如此精细的修复方式。
1955 年 6 月,赵州桥迎来了千年历史当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整容手术”。
整个“手术”过程坚持保留原有的护拱石、钩石、腰铁、铁拉杆和收分这五种施工方法。在拱背与护拱石之间,采用了140号钢筋混凝土盖板,除保留情况完好的23券主拱和两端小拱的一部分金刚墙外,其余部分均进行了拆除和重建。总共补齐东侧拱券5道、小拱4个,以及栏板和望柱等构件,并且在不影响外观美观的前提下,进行了必要的结构加工。纵向钢筋直径为 12 毫米,横向钢筋直径为 19 毫米,纵向钢筋之间的间距约为 30 厘米。在四个小拱中,拱背部分采用了12毫米的钢筋,其余部分则与主拱券上的盖板相同。
赵州桥修复中
由于拱背高低不平且表面粗糙,护拱钢筋混凝土盖板与拱石之间紧密粘合,滑动困难。为了使拱券形成整体,不向外倾倒,盖板与护拱石的连接采用了锯齿咬接法,在护拱石内侧(约1米处)凿出倒齿,以便与盖板实现紧密咬合。
在使用腰铁的地方,除了外侧可见的拱券石仍然保留原状外,其他部分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替代。同时,收集和使用所有可用的石料,并从原建设该桥的三县采石场补充了同种白色石料。
此次修缮还在桥面上下添加了防水层。采用防水亚麻布和一定标号的石油沥青按比例铺设防水材料,但由于施工时天气突然转寒,头层沥青难以涂刷,因此修复人员先涂上一层冷底子油,在沥青中加入适量的煤油,溶解和稀释沥青后再进行涂刷。最终在桥面上下共加设了两层防水亚麻布和三层沥青,来防止漏水和腐蚀现象的发生。
1958 年,赵州桥修缮工程完成。
赵州桥修复后
赵州桥修复后
赵州桥修复后
赵州桥修复后
由于赵州桥年代久远,能够使用的旧材料不多,再加上使用了许多现代工艺,这次修缮几乎是对赵州桥的重建。
虽然现代工艺成功重现了赵州桥的原貌,却再也无法承载它曾经的历史。
对于这样的修缮结果,梁思成表示遗憾和痛心。
1963 年,他撰文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直至今天,我还是认为把一座古文物建筑修得焕然一新,犹如把一些周鼎汉规用擦铜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损害到它的历史、艺术价值。在赵州桥的重修中,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古建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躲过了战争的硝烟,结果却没逃过今天的破坏式“修复”。一道道车辙,本是历史的见证,如今却被简单粗暴的修复给抹平了。
“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保护维修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正是这些思考,让后人继续修复赵州桥的时候,变得更加慎重。
2017 年,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历时三年多,对赵县文保所馆藏的几十件赵州桥历代栏板及构件进行了抢救性修复。这次修复采用了多种技术,让栏板和构件一一恢复了当初的模样,向大家展示赵州桥的历史变迁。
箭扣长城:用“最小干预”实现“最优保护”
“我对长城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长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没人比我更熟悉。”“中国长城修缮第一人”程永茂说。
程永茂,1956 年 3 月出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怀柔人,住在长城脚下,小时候常常听爷爷讲起有关长城的传奇故事,他对长城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怀。
不过,程永茂第一次真正接触长城,却是在很久很久以后。
1973 年,当时 18 岁的程永茂以学徒的身份跟随舅舅学习瓦匠活。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十多年,慢慢掌握了新建及民间小式做法的瓦作技术。
1991 年,程永茂进入北京怀建集团园林古建公司,参与了红螺寺大雄宝殿古建的复建工程,他与古建筑的故事也由此拉开帷幕。
2004 年,程永茂接到黄花城段长城的修复任务,这是他第一次登上长城。程永茂至今记得自己初登长城时的震撼:古人依着险峻山势修建了如此规模且工艺精巧的建筑,而实际建造的过程却异常艰辛。
黄花城段长城
“当时就下定决心要把长城保护好。”
2016 年,箭扣长城因百年的风雨侵蚀坍塌损毁严重,抢险修缮迫在眉睫,程永茂接手了箭扣长城的修缮项目。
在北京怀柔,有这样一句歇后语,“背着梯架过箭扣――没挑儿”,意思是这是一个挑着担子过不去的地方。
箭扣长城,作为北京长城风光的集大成者,也一向被认为是明长城最险峻的部分。
“箭扣长城作为 400 多年的古建筑,我们原则上是以最小干预,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实现随层、随坡、随弯、随旧、随残的修复效果,从而保持长城的古朴风貌。”程永茂说。
经过讨论后决定,首先清除对长城本体有安全隐患的植被,酌情保留不影响长城结构安全的植被。即使是不得不去除的植被,也不能连根拔起,而是直接剪断,以避免造成墙体破裂。
箭扣长城中的“鹰飞倒仰”段是最险峻的一段,这里的坡度接近80度,每一阶台阶只有几指宽。
登上长城,程永茂发现,“鹰飞倒仰”段的墙面已经坍塌了大概四十多米,上百块六、七百斤的巨大石条滚落下悬崖。
“鹰飞倒仰”段修复前
程永茂说:“这些石条是 400 多年的真品,是文物的一部分,再费事也得把它从山底下拽上来,原汁原味再给安回长城上去。”
程永茂带领工人们将小型起重设备卷扬机卡在树档位置,用钢丝绳将散落在悬崖下的石条绑紧,一寸一寸、一米一米,奋力将石条向山上拖拽。如果中途遇到障碍物,还要不断调整卷扬机的机位,有时历经六七次倒运才能将一块石条安装归位。
运送石条
用骡子驮运建筑材料
工人将石料背上山
为了让修缮后的城墙能够做到“远看相似,近看有别”,程永茂用阴坡的泥土,掺上青灰等部分材料,混合成特殊的“涂料”,一点点涂抹在新砖上进行“做旧”处理。除此之外,他还指导工人们,将新砖尽量砌在朝向山坡的城墙背面,旧砖则补在更加显眼的城墙正面,用巧妙的方法做到“修旧如旧”。
箭扣长城修复中
箭扣长城修复中
箭扣长城修复中
箭扣长城修复中
在这次修缮之前,“鹰飞倒仰”段曾多次发生户外驴友坠亡事件。而在修缮后,既保留了古长城的原貌,人们踩上台阶时又觉得稳稳当当。
“我修完了之后,再也没人坠崖死亡,这救了多少人命呀。”程永茂对此非常欣慰。
修复前后对比图
修复前后对比图
修复前后对比图
修复前后对比图
修复长城的工作,程永茂从未停止。从事长城修缮的 20 年里,他先后主持了黄花城、慕田峪、鹞子峪、河防口、青龙峡、箭扣等十多项长城抢险修复工程,总修缮长度达两万米。
程永茂绘制的长城地图
如今,箭扣长城第五期的修缮工作已经开启,年近古稀的程永茂依然坚守在修缮一线。他坚持每周至少爬一次长城到施工现场进行“监工”,多则五六次,遇到关键部位更是亲自动手演示工艺手法。在他看来,只有及时发现修缮中的小问题,做到及时处理,才能保障工程的质量。
“认真、用情、用心、尽责”,是程永茂在修缮长城的工作中总结的八字箴言。
程永茂常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老百姓心里的地位非常高。我们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好,给后人留下真东西。”
一顶红色安全帽、一架相机、一个双肩包、一柄手杖,是他多年来行走长城的“标配”。
图片 | 唐浩莹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专题推荐:
推荐阅读:
郑州银行金梧桐鼎益系列稳利固收202403期理财产品19日起发行
科创板两融余额1082.36亿元 较上一交易日环比减少5.03亿元
近期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重融资轻投资”的争论较多 证监会回应
【公告精选】迈瑞医疗:拟收购惠泰医疗控制权;菜百股份:2023年净利同比预增45.61%—5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