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昌平区新城。 (资料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日前,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针对昌平等五区发布“一区一策”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昌平不仅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阵地,更是着力打造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升级新高地。创新与创业的火花在这里竞相迸发,平均每天80多家新企业在此诞生,注入发展动能。这里正在科技创新、产业向新、城市焕新的三重奏中,向世界展示一座现代化创新之城的崭新面貌。
科技创新赋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夜幕降临,位于昌平区的北京未来科学城实验楼灯火通明。走进北京齐禾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研究人员正操作移液枪,将透明液体滴入培养皿。“每天这里都可能诞生改变世界的科技成果。”齐禾生科CEO张蓓说。
北京北部,群山环抱,曾因温泉、草莓和十三陵闻名的昌平,如今已是科技创新的热土。2024年,昌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成为北京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4%,创历史新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6%,增速全市第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昌平区汇集41所高校、69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0个工程技术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5%的较高水平。”北京市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晓东说,近年来,昌平立足科技自立自强,依托未来科学城、生命科学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创新高地,打造北京科创版图上的关键一环,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
从0到1,昌平如何打造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科学城?科技创新不能孤立发展,必须形成协同创新生态。这是昌平给出的答案。
昌平的科研优势并非单点突破,而是依托央企研究院、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机构,形成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集群。它们与遍布周边的孵化器和科技园区共同构成了北京科技创新的关键节点。
位于未来科学城的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聚焦低碳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取得一批有影响力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助理、成果转化公司总经理王宏飞说,公司自主开发的新型高性能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应用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和山西潞安化工集团,已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50亿元。
在昌平,科技创新是一张串联起实验室与产业链的无形之网,推动创新向产业加速赋能。“从实验室到产业园,从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昌平正在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重点支持原创成果转化,建设原始创新与未来产业的策源地。”北京市昌平区科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晨光表示。
产业加速向新
从实验室出发,在产业链落地。科研为昌平注入源头活水,产业则将创新动力汇聚成河。
先进能源产业收入超24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突破千亿元大关,规模以上企业达881家——这是北京昌平2024年交出的成绩单。步入2025年,这座以“未来”命名的科技新城,继续书写新的增长故事。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从内看,昌平的战略选择开始释放红利。科研先行、产业紧随。不追求“大而全”的体系,而是精准匹配区域资源。向外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使昌平在北京城市功能调整中占据关键位置。作为首都西北门户,昌平既能承接中心城区的高端科技资源,又具备空间和生态优势,适合高精尖产业落地。同时,昌平是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之一,科教资源丰富,为其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创造了巨大潜力。
产业布局,不是简单地“建园区、拉企业”,而是让产业与本地科技资源匹配。目前,昌平区已形成“3+2”的高精尖产业格局,先进能源、医药健康、先进智造3个主导产业和科技服务、科创金融2个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作为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的北部创新引擎,2024年,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首都北部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锚定世界级高地的生命科学创新走廊正加速形成。
由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联合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北脑一号”,专注于因脊髓损伤等原因导致的运动及言语障碍的功能替代与康复治疗。
“在昌平,我们以成立产业化公司的方式进行落地实施。这里不仅有实验室,还有完整的产业配套,能让我们的技术从科研阶段迅速迈向产业化。”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说。
“我们聚焦医疗器械、美丽健康等赛道,加快建设国际医疗器械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美城’。”刘晓东说。
相较于医药健康和先进能源,昌平的先进制造业是“后起之秀”。这里的制造业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车间加工”,而是与智能化、自动化、精密制造深度融合,形成高端制造新格局。
在北京海林自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一条近30米长的温度控制器智能生产线上,组装、焊接、打印、测试、包装等程序一气呵成。作为国家绿色工厂与北京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海林自控打造智能仓储、全自动化组测包生产线等,展现了数字化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其生产制造能力几乎覆盖能源楼控领域全部弱电、机电产品和系统。
“我们致力于以楼控技术提高建筑楼宇能源利用率,节能降碳。除了工厂管理,智能化和数字化也融入我们的产品当中。”北京海林自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清说。
“昌平是首都发展新的增长极,承载着全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职责使命。”刘晓东说,昌平正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在6G、合成生物制造、机器人等方面加速推动成熟项目落地产业化。
城市面貌焕新
在昌平,科技创新不止发生在实验室里,还体现在城市更新的每一个角落。曾经的握手楼、老厂房,如今正被一座座科研园区、托育机构、文化中心所替代。
走进昌平区史各庄街道,老旧社区已完成拆迁腾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生命谷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等四大科技项目即将落地。这片曾经“人多、楼密、产业弱”的区域,正加速转型为昌平生物医药的核心承载地。
科技筑梦,城市托底。在南口镇,曾制造钢圈、保温瓶、平板玻璃的“三大厂”原址,正被“科技蓝图”替代。目前,清华南口国重基地一期工程已交付使用,绿色车辆、新型电力等实验室纷纷亮相。这里不仅是城市更新的范例,也是工业遗产与科研创新深度耦合的缩影。
“这是一次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双向奔赴。”北京市昌平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彭仲宇告诉记者,今年,清华南口国重基地还将新增5座实验室及相关配套设施,加快集聚高能级研发资源。
不仅是硬件空间更新,昌平还在制度上为人才打造宜居宜业软环境。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医药健康处副处长郭玉东说,昌平推出户口、住房、子女教育、创业孵化等系列措施,为青年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让人安心扎根,成果落地生根。
从“产城分离”到“职住融合”,昌平突出“科学+城”理念,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勾画出一个宜居宜业的“未来之城”。
在昌平区沙河镇,昔日的沙河毛条厂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全国最大的普惠托育园——北科婴幼学苑。白色主调、8.5米挑高、阳光充足的空间,不仅入选“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也成为“科技+服务”城市理念具体落脚点。
“近年来,昌平区统筹城市建设与更新,突出宜业宜居,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动市政投资年均增长超30%,轨道交通总里程超过130公里,排名北京平原新城首位。我们突出产城融合、站城一体发展,沿轨道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空间。2024年,昌平区住宅用地供应面积居全市前列,多个项目获评‘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北京市昌平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倪娜说。
【纠错】 【责任编辑:聂静】专题推荐:
推荐阅读:
美的集团: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并正式提交承诺后,美的楼宇科技将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转型